海浪小说吧 - 言情小说 - 咸鱼皇妃升职记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219

分卷阅读219

    内务府串通起来玩花样的,除了夏桐,便只有蒋映月这个执掌后宫多年的老处女了。偏她事后还装出贤惠温婉的模样劝慰自己,好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!

    冯玉贞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抓着夏桐衣裳,“jiejie,你一定要替我做主啊!”

    夏桐:……

    还好她习惯了敦敦跟枣儿那两个小魔星的闹腾,平时都穿着常服,不然这么珍贵的衣料沾上了眼泪鼻涕就太糟糕了。

    推己及人,她也提醒冯玉贞,“回头记得将这身衣裳清洗干净再送回披香殿去,人家只说是借你,没说是送你,强买强卖可使不得。”

    冯玉贞哭得更伤心了。

    说归说,闹归闹,夏桐还是到皇帝跟前给内务府上了点眼药,实在是闹得太不像话了,就算是大封六宫,冯玉贞这个淑妃封得水了点,可也不能逮着人家薅羊毛呀!

    至于内务府是自己粗心还是受了旁人指使,夏桐没有直说,她相信皇帝不会查不出来。

    刘璋沉吟道:“内务府办事不利,你忖度着裁些人也使得,至于冯淑妃那里……送几匹绸缎给她做衣裳吧,要什么样的,随她挑选。”

    夏桐听这意思,是不会彻查里头内情了,可能是顾虑蒋太后面子,也可能是觉得女人间争风吃醋不算大事,便笑了笑,“冯meimei吃亏,陛下似乎挺高兴?”

    刘璋拉了拉她的手,叹道:“朕是高兴,但不为自己,而是为你。”

    夏桐挑眉,“哦?”

    刘璋细细同她分解,“冯氏的性子,最是肤浅张扬,不能以常理揆之,朕知你现下与其交好,可焉保冯氏日后权欲膨胀,不会与你反目成仇,她又是那样的家世。对这等人,与其严正警告,不若循循善诱,非得有人出来唱白脸,你再唱-红脸,如此,她才会对你感恩戴德,心服口服。”

    夏桐想了想,不得不承认皇帝说的很对,确实这件事不算大事,纵使挑开了,蒋映月也不会受到严重处罚,何况还有太后护着;反正,冯玉贞从她那儿吃了亏,夏桐再来施恩,便可顺利将此人收归麾下。四妃之中,冯玉贞爱明里挑事,蒋映月喜欢暗中拱火,这两个互掐起来,其余人便不足为虑。

    夏桐再度从皇帝这里学到了重要一课,有这位良师益友在,她相信今后的路也不会太难走。

    冯玉贞得了绸缎倒很高兴,因为是皇帝亲口下旨赏的,这也让她面上有光。至于皇帝没为她找出真凶,这个冯玉贞本来也没抱多少希望——那女人根深蒂固,哪是轻易就能扳倒的。不过,她也不是好欺负的,仔细别叫她逮着狐狸尾巴,那时可有蒋映月好受的!

    蒋映月面上一切照旧,至于心底怎么想,就不得而知了。

    夏桐从前没太注意,如今才发觉这位蒋家庶女实在沉得住气,不得不说,她所做的事倒像是计划好了的。知道蒋家倒了,皇帝必然会忌惮冯家,便故意在册封礼上让冯玉贞出丑,如此既xiele私愤,也打压了冯家的气焰——难怪宫中两位巨头都满意得不得了,当然没人说她做得不对。

    至于会否招来冯玉贞的报复——反正蒋冯两家一向有隙,她和冯玉贞也不可能结盟,不如干脆撕破脸的好。若夏桐这位皇贵妃偏帮其中一方,正好可把姓夏的也拉下水。

    夏桐事先得了皇帝训示,便只管冷眼旁观,凭这二人斗得如何激烈,她只要维持大体上的平衡就好,其他的一概不要她cao心。

    其实冯玉贞跟蒋映月掐起来,对她倒是是有好处的。现在夏桐可以放心地照顾一双儿女,不必太费心宫中琐事了,毕竟有冯蒋二人替她代劳——而这两人都在拼命抓对方的错处,但凡哪里有点失误,用不着夏桐指明,对方就跳脚起来了,于是两人俱兢兢业业,不敢在夏桐面前有半分马虎。

    旗下一众精英骨干,夏桐总算当上了舒舒服服的总经理——当然,背后还有个董事长。

    可见办公室恋情也挺不错的。

    *

    去年旱了一阵,今年反倒夏洪暴涨,好在程耀人虽被赶走了,他那治水十方却还留着,一样能为朝廷发光发热。

    至于李蜜则在封妃之后士气高涨,眼看洪水泛滥,冲垮了不少房屋堤坝,便再度面圣上疏,这回她呈上的是水泥方子——比起玻璃,这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。

    当今之世,大周百姓其实已掌握了石灰砌墙的技术,将石灰和黄泥混合,风干后的墙面既光滑又平整,只是坚固程度到底有所不足,用久了还会出现开裂的现象。

    水泥却不同,既结实耐用,运输起来也十分方便,加水搅拌后在空气中就能硬化,再混以砂石黏土之类,不止降低成本,用途更十分广泛:除了建设堤坝、房屋,还能用于官道的铺设,用这种法子铺出的路面,几乎能容十二辆马车并排通行呢,想想便十分壮观。

    夏桐甚至想按照现在的建筑样式,用大理石做基底,水泥涂墙,外边再均匀地抹上一层石灰浆,做成欧美风影视剧里常见的那种小白房子,优美而动人。

    不过,考虑到整个内廷的占地面积,得用多少预算,夏桐很快便打消念头。何况,古人忌讳颜色,花花绿绿的虽然俗气,可也热闹,真弄成一色的白墙平屋顶,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在穿孝呢!

    好钢得用在刀刃上,还是加紧建设堤坝要紧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城外陆续有流离失所的难民涌入,皇帝和大臣们商议如何赈灾,夏桐则将各家的夫人们召集起来,有钱的出钱,有力的出力,多开设几个粥铺,再有那废弃不用的木料,悉数运来搭建棚屋,为灾民们提供住所。

    这些可怜人在水里泡得久了,又经历长途跋涉,难免生起病来,不过一夜之间,城里便再度闹起时疫。

    好在有王静怡在,她将积攒的灵泉水兑成数份,掺在施舍的粥汤里分发出去,如此不显山不露水的,用灵泉维持那些难民的生机,延缓病势,崔玉明则加紧施为——这段时间足够他开发出对症的良方了。

    这两人居然配合无间,也是罕事。

    刘璋则不那么愉快,今年的水患来势汹汹,可纵然有这许多应对之策,每一项却都是得花钱的——国库里所存的已不多了。

    怎么着也得想办法多掏些银子。

    夏桐建议,“不如号召大臣们募捐?”

    刘璋叹道:“朕何尝不知,只是此事也不好硬做,太强人所难倒像是抄家了。”

    总得心甘情愿才好。可惜,但凡家底丰厚的,哪个不是在宦海里沉浮几十年的老油子,要他们出钱出力,无疑比登天还难。

    夏桐想了想,“大臣们最爱惜名声,但凡有一人出头,其余的必不甘落后。”

    她觉得蒋家就很不错,蒋文举虽然赋闲在家,不见得一年功夫就坐吃山空了去